還記得年初那波「防疫保單之亂」嗎?
當初隨著部立桃園醫院疫情擴大感染
須居家隔離人數暴增至5000人以上
台灣產物推出「防疫保單」造成國人排隊搶購
引爆全台500元之亂!
依保單內容而定,被保險人若在保險期間內
被通知需居家隔離、集中隔離、隔離治療、居家檢疫或集中檢疫
保險公司將給付「隔離或檢疫補償保險金」,最高10萬元
初步統計此張保單賣超過300萬件
不過至2月18日,金管會保險局長表示
理賠申請件數僅5件
以300萬件、每張保單500元來計算
光這張防疫保單就讓台產收到15億元保費
若5件理賠案都理賠,台產理賠支出僅50萬元
隨著疫苗開始施打、疫情逐漸受控
未來理賠案件頂多雙位數
對於保險公司的損失率低到可用零計算
加計該公司人事與作業成本估約20%
台產公司等於賣一件賺60%
15億元的60%為9億元
這張保單可望貢獻台產今年稅前盈餘
台產給保經公司的佣金率為20%
以保費500元來講,保經公司拿100元
但會按9:1或8:2跟業務員分潤
也就是說約有1/6的保費會進到業務員口袋
因此今年度在投保熱潮之下
也使得保險員業績暴漲、年終翻倍!
因此防疫保單
對於保險公司而言,同時賺到名與利
對於消費者而言
若有符合條件,可獲得理賠,將是一大保障
但若是針對「低風險族群」
這筆錢也可以說是肉包子打狗,有去無回
究竟保險公司收到保費後,錢怎麼運用呢?
1.需根據法律規定,從保費收入提取保險準備金
以確保理賠是有足夠的資金償付能力
2.營運成本及其他通路成本
包含場地費、行政花費、人事費、廣告行銷等等
3.保險公司預留利潤
保險公司預計賺到的錢
4.保險業務員得到的佣金
總結,無論是什麼保險商品
仍要在投保過程當中評估自己的「風險程度」
而非隨著市場起舞
才能有效利用「商人所設計出的商品」
來做好自身財務規劃